突兀的高級別墅
我常常要往返花蓮台北兩地,有時到羅東就改搭首都客運,經由國道五號雪隧到台北,車子剛上高速公路,我往窗外一望,就可以將蘭陽平原的美麗的田野風光盡收眼底,不過在一塊一塊的水田之中,卻發現佇立著一座座突兀的高級別墅,這些農地上的豪宅,與鄉村光景形成強烈的對比。
這個現象在鄰近大都會的地區會特別明顯,尤其是宜蘭,由於雪隧的開通,宜蘭與台北的路程縮短,使得此現象急速的發酵,這其實與十年前開放農地政策有關。農地開放主要內容是:「農地如果是自用,而且有2.5分,也就是750坪以上的農地,實際生產農業作物2年之後,持有人就可以申請興建農舍之類的建築物。」當初立法的用意應該是為了方便農民,在辛苦耕種之餘,可以就近有一個遮風避雨的休息地點。
然而,一些人藉著興建農舍的名義,大興土木,打造出一座座富麗堂皇的豪宅,一看就知道不是農舍,大多是當作休閒住宅,讓台北來的買家休憩住宿,沒想到好的政策,執行結果居然嚴重扭曲了當初立法的好意。
銳變中的鄉村景象
我定居花蓮,平時常騎著腳踏車到鄉下閒逛,在吉安鄉的南華村也有這個現象,村中大部分投資者是利用他們的「農舍」當作民宿來經營,事實上沒有從事農業生產,頂多是種些樹木及花草,但那也是為了自家的民宿所做的造景罷了!另外我常經過雙潭自行車步道的光華社區,沿著以前運甘蔗的舊鐵道緩緩前進,景色非常優美,但也看到各式的建築陸續在興建中。
農民的困境
南華村的農地被炒作地相當昂貴, 一坪 要上萬元,買一塊地至少要準備千萬元以上,農人如果有這麼龐大的資產可以買下它,我想他不會是原有的農地主人。在壽豐鄉豐田村的碧蓮寺附近,我的一位朋友從HP公司退休下來,在當地花了一千多萬買了 一甲 地,又花另外一千多萬蓋了農舍,經營起有機農業,但是看來有機農業並不是那麼容易維持正常生計, 一甲 地所生產的農作物收入,充其量只能當作他退休之後的休閒生活,可見從事農業的收入是多麼的微薄,也難怪大家一窩蜂地經營起民宿來了。
把農地變建地-集村農舍
更為離譜的是,建商鑽農地政策的漏洞,本來每750坪的土地上可興建一座農舍,但建商卻把這些名額累積起來,然後將全部農舍蓋在同一地點,形成集村農舍的現象,把土地政策完全破壞掉,技巧性地把農地變建地,將建築物蓋在方便、地點佳的地方,然後再出售、承租,或是經營民宿,更令人驚訝的是,本應為優先保護之特定農業區,成為了集村農舍之建築基地,這完全與當初政府的政策規劃相違背。如果這是對的,那政府就應該讓它合法化,而不是讓建商和地主偷偷摸摸地蒙混過關,也讓民眾質疑地方政府操守上的問題。
治標不治本
農舍政策開放這十年來,在地方政府沒有能力把關,建商鑽政策漏洞的狀況下,問題日益嚴重。還好經過監察院的調查,針對集村農舍,最近提出糾正,農委會10月15日 正式頒布,集村農舍不得興建在優良農地的特定農業區上,但是這只是治標不治本,雖然可以解決集村農舍的弊病,但並沒有解決建築物不斷侵蝕良田的現象。
改革為農民和農地
蘇花改已經通過環評,年底或明年初就會動工,我們可以預見,蘇花改完工前後,花蓮勢必會宜蘭化,農地上的豪宅也將出現在花蓮的土地上,農用土地一定會持續的流失,政府必須運用智慧來檢討整個農地規劃的問題,以及訂定更明確的制度與規範,這樣才能真正平衡保護台灣的農地和保障農民的權益,而不是為建商大開方便之門!
引自:http://blog.udn.com/yestaipei/4609119
留言列表